一、业绩不振或成高管变动诱因
近日,在央行发布的许可公示中公布了海科融通总经理变更为景君儒的信息。同时,海科融通的法定代表人也由戎华变更为景君儒。特别说明的是,此时距离海科融通上一任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变更过去仅一年有余。
根据天眼查App信息,海科融通曾于2023年6月发生工商变更。其中,孟立新均不再担任该公司总经理和法定代表人,由戎华接任。与此同时,翠微股份董事长匡振兴也退出海科融通董事会。
据贝多财经了解,海科融通是翠微股份的控股子公司。此前的2020年12月,翠微股份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的方式,斥资19.45亿元收购了前者98.2975%的股权。但在过去几年,海科融通的业绩表现并不如意。
2024年11月12日,央行发布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公示。其中,同意北京海科融通董事、总经理由戎华变更为景君儒。同期,华科融通在天眼查app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法定代表人也由戎华变更为景君儒。
公开资料显示,景君儒与前任总经理戎华一样属于内部擢升,皆由副总经理被提升为总经理,只是景君儒在担任副总经理期间还兼任总经济师。加入海科融通之前,其曾担任过中国银联新疆分公司助理总经理职务。
贝多财经了解到,此次海科融通的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的变动距离上一次变更仅过去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此前的2023年6月29日,同时担任翠微股份和海科融通董事长的匡振兴不再任海科融通董事长职务,继而由海科融通原总经理孟立新兼任董事长。
与此同时,海科融通的法定代表人及总经理也由孟立新变更为戎华。更早之前,海科融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则为刘雷。在2020年被翠微股份收购后,刘雷等人退出,由翠微股份派系的匡振兴、孟立新等人成为海科融通的主导者。
此次景君儒“走马上任”前后,海科融通曾就此召开了全体员工动员大会。会上,翠微股份副总经理苏斐宣布了对景君儒的任命。同时,会议对海科融通经营班子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
据媒体报道,面对市场和公司的各种挑战与压力,作为新任总经理的景君儒表示,将满怀激情、不遗余力,与公司班子成员及中心负责人做好配合,持续推动公司的经营工作,并全力促进公司顺利转型。
而苏斐则强调了合规管理和风险意识的重要性,称“确保公司在安全轨道上稳健前行”。同时,苏斐针对公司年度目标进展情况,呼吁全体员工需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年度任务圆满达成。
不难看出,当下的海科融通既面临一定的挑战,又有潜在的机遇等待挖掘。但就业绩表现而言,在戎华担任海科融通总经理期间,海科融通的业绩表现属实难以让人满意,营收、利润规模均双双大幅下滑。
据翠微股份2024年半年报披露,海科融通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29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6.05亿元,同比下降45.33%;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减少1.83亿元,由盈转亏。
而在第三季度,海科融通的收入下降趋势还在持续。据翠微股份2024年前三季度经营数据公告,海科融通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合计10.68亿元,同比减少46.68%。据此计算,海科融通在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约五成。
2023年度,海科融通实现营业收入25.86亿元,较2022 年的30.40亿元减少4.54亿元,同比下降14.94%;实现归母净利润-3.10亿元,同比下降12.39%,这也是海科融通在被翠微股份收购后第二次出现年度亏损。
可是即便更换了总经理人选,海科融通萎靡的业绩表现恐怕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拉长时间来看,海科融通的下滑趋势已持续数年,甚至在翠微股份收购海科融通之处,其业绩表现就已经初现端倪。
在收购海科融通之前,翠微股份主营传统零售业务。由于行业竞争激烈,翠微股份将拓展的目光投向第三方支付版图,并最终在2020年底以19.45亿元的价格收购海科融通约98.3%的股权,实现了“商业零售+第...
但在被翠微股份收购前,海科融通曾有过两次被收购失败的经历,且其市值在寻找买家的这五年间也在不断下滑。此前的2015年12月,永大集团曾发布公告拟作价29.69亿元收购海科融通100%股权,在10个月后因“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面临不确定性”而终止。
而2016年10月,新力金融则披露公告,称将以“+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海科融通100%股权,但在拉锯两年后,因海科融通认为“收购历时较久、市场环境变化较大、且与最初的规划存在不确定的风险”而告终。
当2020年翠微股份再次收购海科融通时,后者的估值已从最初的29.69亿元跌至19.45亿元,缩水超过10亿元。而被收购后的海科融通似乎也没有因为资产重组而重获新生,其估值仍在持续下跌。
据2023年翠微股份公布的关于海科融通的资产评估报告,其股东全部权益在评估基准日2022年12月31日可收回金额为16.63亿元,采用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得出其可收回金额为16.61亿元,这一定程度上反映海科融通的市场价值有所下滑。
海科融通除了资产评估不算理想,对于被翠微股份收购时所签的三年业绩对赌协议,也完成得非常勉强。
2020年,海科融通在被翠微股份收购时签署了《盈利预测补充协议》,协议规定,海科融通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三年间实现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应分别不低于1.75亿元、2.08亿元,2.40亿元,否则需要进行一定的补偿。
此后,2020年至2022年三年间,海科融通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4亿元、2.16亿元,2.47亿元,均险险踩线过关。但在对赌协议所要求的归母净利润外,海科融通整体的盈利状况却并不乐观。
在营业收入方面,2020年至2023年,海科融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8.41亿元、23.58亿元、30.40亿元、25.86亿元,增幅分别为-5.32%、-17.01%、28.96%和-14.94%。不难看出,除了2022年,海科融通的营业收入均呈现下降态势。
2020年至2023年,海科融通分别实现净利润1.84亿元、2.09亿元、-2.75亿元、-3.10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0.79%、13.23%、-231.62%、-12.73%,同样的只有2021年的净利润有所上涨,整体呈下降态势。
2023年,海科融通的净亏损更是突破了3亿元,2022年和2023年的亏损规模也已经吞噬掉了2020年、2021年的净利润。此外,该公司2021年与2022年的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之间的差距在企业财报中也较为少见。
对赌协议到期后,海科融通直接上演“变脸”, 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双双出现大幅下滑,也表明海科融通的业绩成长性还需要努力提升。从这个角度而言,翠微股份的这笔收购实属得不偿失,前车之鉴就有沙丰新材料。
2020年佳先股份收购沙丰新材料时,转让方承诺2020年至2022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350万元、1485万元、1633万元,或前两年累计不低于2835万元,三年累计不低于4468万元 。沙丰新材料2020至2021年累计扣非净利润完成前两年业绩承诺,完成对赌后2023年净利润仅81.72万元,较2022年下降超90%。
而佳先股份也因此计提商誉减值损失1003.61万元,直接扣减了当期利润,使公司的资产减值增加,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了较大冲击。
海科融通除了经营业绩难以逆转的颓势让翠微股份难以借力,其内控风险的不断“爆雷”更是让翠微股份颜面尽失。2023年,翠微股份曾两度发公告公示海科融通的“跳码”事件。
2023年4月20日,翠微股份发布关于重大事项的提示性公告,公告显示,海科融通在收单业务中存在部分标准类商户交易使用优惠类商户交易费率上送清算网络的情形,需按照相关协议分批次将涉及资金退还至待处理账户。
同年10月20日,翠微股份再次发布公告公示了海科融通二度在收单业务中存在部分标准类商户交易使用优惠类商户交易费率上送清算网络的情形,并声明本次事项将对翠微股份2023年第三季度及全年业绩产生重大影响,预计影响损益约-4亿元。
最终,在2023年年报中,翠微股份披露海科融通按新要求将额外新增涉及资金分批次退还至待处理资金账户并进行了会计处理后,使翠微股份减少利润4.19亿元。
而海科融通对翠微股份的消极影响还在持续。在翠微股份2024年4月30日公布的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中显示,2023年翠微股份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54.37万元,主要是子公司收单业务采购机具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此外,海科融通在各平台的被数量也异常之多。在黑猫平台搜索关键词“海科融通”,出现的量高达11.29万条,而在消费保平台搜索“海科融通”,出现的相关也有2000条左右。
由于海科融通的营业收入在翠微股份的整体营收中占比较重,因此其业务转型备受翠微股份投资者的关注。但支付行业目前已进入存量市场,基数相比过去处于高位,外加首单行业的激烈竞争,都让处于产业链中游的海科融通举步维艰。
但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以及拓展海外市场是几乎所有支付企业想要继续发展都无可避免的选择.面对严峻形势,海科融通还需要制定更积极的经营转型和策略调整才有望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