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业两海科融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极分化中小机构2025年继续博弈“生死线”
整合与洗牌加速,成为2024年第三方支付行业关键词。在行业监管趋严、大额罚单频开、存量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支付行业正在加剧两极分化。
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强,在对众多支付机构的采访中,这已是公认的行业趋势。展望2025年,不少支付机构将“出路”瞄准了“支付+”、出海等方向。技术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带来的增值服务等将是未来支付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
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施行。《条例》对支付机构的监管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细化,明确了行政许可、业务规范、风险管理、用户权益保护等多方面的具体规定。自此,支付行业踏上变革的快车道,最直观的体现便在于多家支付机构的更名、增资动作。
《条例》明确,设立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取得支付业务许可。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名称中应当标明“支付”字样。综合来看,2024年共有44家机构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获批,其中有37家支付机构涉及名称变更。
公司名称添上“支付”的占据多数。例如,广东盛迪嘉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公司名称为“盛迪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联动优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变更公司名称为“联动优势支付有限公司”;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公司名称为“银联商务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从“武汉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到“抖音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也有公司不只“添字”,还涉及先前股东变更带来的“身份转变”。目前,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市场上仍有超50家支付机构有待更名。而在未更名的支付机构中,牌照类型为单一省市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机构占比较多;许多机构原名称带有“电子商务”“数字科技”“企业服务”等字样,日后均需向“支付”靠拢。在持有互联网支付牌照的机构中,现代金融控股(成都)有限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机构尚未完成更名。此外,上市公司。
《条例》同时规定,设立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亿元,且应当为实缴货币资本。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的业务类型、经营地域范围和业务规模等因素,可以提高前款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因此,2024年内平安付、山东运达支付等均向新规靠拢。两支付机构的增资事项已获人民银行批准。在业内,还有畅捷通支付公告注册资本从2亿元增加至3亿元;上市公司仁东控股宣布对其子公司合利宝支付进行增资,后者注册资本将达到3亿元。
满足合规需要的同时,增资也有利于机构拓展多元化业务、扩大市场规模,带来业内资源进一步向大型支付机构集中。2024年注册资本最大的变动来自行业“龙头”财付通。增加注册资本从10亿元至153亿元,让财付通一跃成为注册资本最高的非银支付机构。
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预计,增资动作仍然会持续。但随着大部分机构完成首轮大规模增资以符合基本监管标准,整体增资的速度可能会有所放缓;预计在一些新的业务领域或有战略布局需求的机构可能还会有较大规模的增资动作。
2024年,人民银行共注销10张支付牌照,包括广东银结通电子支付结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结通支付”)、武汉市金源信企业服务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截至目前,已获许可的支付机构还剩175家。此外,也有的牌照注销与新规有关。《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同一股东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两个及以上同一业务类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10%以上股权或者表决权。同一实际控制人不得控制两个及以上同一业务类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在10张被注销牌照中有5张是银联商务支付及其关联方入股。平安付科技、北京数字!
科技的注销,是因机构合并,前者归于平安付电子支付有限公司,后者则被北京理房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合并。
与银结通支付相似,因公司自身原因主动退出支付市场的也并非孤例。类似情况还有上海申鑫电子支付股份有限公司等。曾经在业内颇有地位的开店宝支付,也于2024年12月发布公告,宣布由于经营状况的变化,公司决定暂停支付业务。合规压力之下,业务门槛提高、交易规模下降,对于中小支付机构来说,2024年的日子并不好过。由此,一波支付行业“退场潮”掀起,有主动终止业务、有经营异常、有被申请破产、更有正式注销牌照。在业内看来,这背后,是政策法规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监管,引领行业走向合规和尾部出清。王蓬博解释到,一方面,支付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资源向头部集中趋势明显;“内卷”之下利润率越来越低,中小支付机构生存愈发艰难。另一方面,《条例》对支付机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作出一系列规定,对收单机构的商户管理要求更加严格,合规成本的提升带来行业整合。
“如今支付机构合规标准向银行看齐,但二者利润相差千百倍,支付公司承担高昂的合规执行、落地成本以及可能的处罚费用,无力支撑,导致部分公司倒闭、破产或退出市场。预计2025年这种趋势还将延续,类似于支付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华南地区一支付机构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
不过,不论是主动离场还是被动出局,行业的大洗牌也带来结构的优化,使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在王蓬博看来,业内机构数量减少,但整体实力在增强。未来支付行业的洗牌动作仍将持续,一些实力较弱、业务不规范或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支付机构可能会继续注销牌照离场,行业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高。
更加严格的监管,同样体现在频频开出的大额罚单上。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第三方支付机构及相关责任人收到超60张罚单,被罚没金额已超2亿元。
其中,罚没金额达千万级的有3张,半数以上机构遭“双罚”。从处罚形式和违规行为来看,机构踩到的红线主要包括反洗钱不力以及违反账户管理、清算管理、信息披露规定等,另有机构因违反预付卡管理规定被开出罚单。同时,不只有《条例》的约束,259号文对“一机一码”的要求、支付清算协会相关通报与约谈动作、收单外包备案工作的完成等,共同形成了更为全面细致的合规体系。
在王蓬博看来,随着监管标准日益精细化与严格化,对诸如反洗钱、备付金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表面合规,而是深入业务流程和细节把控,表明了监管引导行业回归合规稳健发展轨道的决心。
利剑出鞘,也让“风控和合规就是竞争优势”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提高合规能力也成为大部分支付机构的追求。“当下支付机构业务扩张明显更为保守”,多位受访的支付机构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正如一华北地区支付机构高管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监管力度的加强。踩红线的机构不只是处罚,相关责任人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原来抱着“只要赚的比罚的多就是赚”侥幸心理的机构已经没有空间,因此大部分支付机构都在加大整改力度,宁愿业绩下滑也不碰黑灰业务。
尽管多数支付机构已表态发展为合规“让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上一些乱象仍存在。例如“先享后付”在近期被多次曝光,存在商家诱导消费者办理高额套餐、擅自操作消费者手机签约、强制扣款等问题。对于银行卡收单,“重灾区”仍在于对外包服务机构的管理,部分支付机构为追求利益,纵容利用信用卡取现手续费与商户手续费的价差进行行为。
王蓬博认为,下一阶段,反洗钱仍会是重点监管领域,监管部门将进一步督促支付机构加强客户身份识别等情况;同时也要加强对“先享后付”等新兴支付模式的监管,明确其业务规范与界限。
针对高发违规问题,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也谈到,一方面,支付机构需要持续健全内控管理制度,针对自身及同业机构合规短板不断强化安全防线;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化外包合作机构的相关管理,根据历史合作水平、合规情况以及对应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合理选择。
“严监管”“强竞争”“卷转型”“破存量”“谋出海”是不少支付人士齐齐提到的关键词,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强,在对众多支付机构的采访中,这已是公认的行业趋势。展望2025年,不少支付机构将“出路”瞄准了“支付+”、出海等方向。技术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带来的增值服务等将是未来支付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
探索。企业在观望寻找机会,试图将国内相对先进的餐饮娱乐收单等系统复制到东南亚等地拓展海外市场。此外也在与新兴技术结合,一方面寻求与AI结合创造新支付可能,借新行业发展带动支付需求;另一方面,鉴于经营压力,支付行业大概率会继续进行瘦身,优化成本结构以应对困境。
另外,易宝支付高级副总裁、首席数字官杨赫也透露,产业数字化变革为支付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企业出海热潮推动支付行业加快国际化布局。从布局的机构来看,微信、支付宝、银联商务支付等巨头在C端支付全球布局方面较为领先,覆盖了众多境外消费场景;拉卡拉...
、连连、PingPong、随行付等公司也加码在东南亚、中东非、欧美等海外市场布局;另从多家上市系支付公司财报来看,也有不少新产品、新技术的出海动作,其中不乏合作商户、境外牌照的相关扩围,实现了...
业务的快速增长。展望2025年,苏筱芮指出,预计2025年支付收单机构的退出仍将持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围绕商户数字化需求的“支付+SaaS”“联合收单”或成为存量支付机构发力的重点方向。此外,在海外市场的毛利率优于国内市场的大背景之下,预计支付出海将进一步得到深化,机构将在合作商户、境外牌照等领域谋求扩容,延续中国支付“走出去”的良好发展态势,助力自身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王蓬博则称,目前来看,在纯支付通道类业务已经步入存量阶段后,势必要在扩大服务内容上做文章,要么开拓等仍有增量的业务,要么通过切入异业场景合作!
、SaaS机构等合作伙伴走“支付+”路径,为商户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挖掘新的收入来源。(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