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牌照持續減量 存量機構海科融通支付牌照博弈跨境“出海”新賽道
從被罰出局,到主動收縮,支付行業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2025年以來,已有3家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牌照被正式登出,存量持牌機構數從峰值期的271家進一步收縮至172家,競爭態勢仍在加劇。與此同時,跨境支付已成為存量持牌機構博弈的新賽道,引得各路人馬爭相卡位。
據央行官網披露,2025年以來,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得仕股份”)、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下稱“中匯支付”)、匯明商務服務有限公司(下稱“匯明商務”)的支付牌照被登出,支付牌照數量繼續縮減。
根據公開資訊披露,3家公司的獲牌時間均超過10年。其中,得仕股份成立於2006年,是上海地區最早取得第三方支付業務許可證的企業之一。匯明商務歸屬於上汽集團,其支付品牌為“車享付”。中匯支付的業務規模也曾在行業內位居前列。3家公司都曾因業務違規先後受到監管部門罰款,最終導致牌照未能如期續展。
事實上,《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簡稱《條例》)已就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嚴格準入和常態化退出作出了明確規定,隨著實施細則的推進,支付牌照的縮減和整合早在行業預期之中。
博通諮詢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表示:“預計到2025年底,持牌非銀機構數量可能進一步減少,更多諸如儲值賬戶運營二類(原預付卡牌照)的支付機構面臨牌照登出的可能。”....
究其原因:一方面,《條例》提高了牌照申請門檻,加強了對支付機構的規範和監督;另一方面,部分支付機構因無法滿足監管要求或經營不善等原因,可能會選擇登出牌照或被整合。
據上海證券報記者統計,迄今,央行已累計登出99張非銀行支付牌照,持牌支付機構僅剩172家,相比巔峰時期的271家大幅縮減,其中近半數(49張)牌照為2022年至2024年間登出。
從數量來看,2024年被登出的支付牌照數量達到10張,而2025年開年僅一個月就登出了3張支付牌照,可見市場清退進一步提速,支付行業步入洗牌和轉型的“深水區”。
回溯2024年支付牌照的登出進程,王蓬博告訴記者,其中6張銀商係牌照和1張平安係牌照的登出,主要是為滿足《條例》中同一股東不得直接或間接持有兩個及以上同一業務類型的非銀行支付機構10%以上股權或者表決權的規定。
此外,也有部分機構在市場競爭中面臨業務萎縮、盈利困難等問題,繼續持有牌照的成本高於收益,從而選擇主動退出市場,而這些特徵在2025年同樣具有可參照性。
“支付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重資本的行業,已經成為金融和商業的雙重基礎工具,所以強化監管、保障行業安全也是應有之義,但牌照資源的重要性及含金量並沒有削減,符合條件進入市場的機構仍然很多,而且市場也在不斷拓展和創新。”王蓬博建議,在現有競爭態勢下,非銀行支付機構轉型仍與其原有業務基因相關,可以嘗試拓展更多業務場景和行業,比如積極拓展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數字人民幣等新興業務領域,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或與其他金融機構、科技企業等開展合作。
梳理存量市場競爭以及近期牌照整合案例不難發現,經營不善機構的出清使行業競爭優勢進一步向頭部機構聚集,跨境支付正在成為存量持牌機構競爭的熱門賽道。
2022年以近4.5億元拿下一張支付牌照後,義烏小商品城推出的YiwuPay(義支付),大幅提升了“世界超市”跨境支付的便利性。今年1月,經央行批准,上海銀聯電子支付服務有限公司主要股東由銀聯商務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上海奪暢網路技術有限公司,後者是跨境支付品牌XTransfer的運營主體,其通過此次收購獲得了在中國境內的支付業務許可。
博通諮詢調研顯示,國內頭部支付機構憑藉先發優勢,已經形成業務的滾雪球效應。跨境支付商戶已經集中在頭部的支付機構及其服務商手中。
2024年12月底,螞蟻國際首席執行官楊鵬宣佈啟動組織戰略升級。目前,螞蟻國際以支付科技、錢包科技、平臺科技、風控科技和信貸科技能力,在亞洲、歐洲、拉美等市場提供跨境移動支付與數字化服務、跨境中小微企業賬戶與資金服務、商戶綜合支付服務和場景金融服務。
競爭日益激烈,頭部機構雖有先發優勢,也不是高枕無憂。隨著AI和大模型的落地,他們正加速佈局多元業務和AI新技術,尋求新的增長點。
2023年正式推出跨境支付業務品牌YeahPay的移卡,早在2024年初就部署了DeepSeek coder V2開源版本,後續將用DeepSeek R1逐步替換海外AI産品的大模型服務端,降低移卡人工智慧的應用成本。
據移卡相關負責人透露,對移卡而言,支付業務的跨境“出海”不僅是尋找新的業務增量,同時也是整個集團的國際化,即將國內已經驗證過的支付技術、服務經驗、人工智慧技術等,複製到海外去,為海外商戶提供更廣泛的商務賦能解決方案。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站註明“來源:中國網財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號。
關於我們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外宣服務與廣告服務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舉報流程?